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02节(1 / 2)





  二舅妈就不说话了,只是一个劲的看着那照片。

  她娘家当初早就是破落户了,等着她结婚的时候,也只能在破落户里面扒拉着结婚。

  一眼就看中二爷了,没别的,人长得好,一身正气啊。不抽大烟,不吃喝嫖赌,她家里打听了,还是学过武艺的,好身手。

  满意的很,就这么嫁过来了,她欺负了二爷一辈子,家里大小事儿她做主,二爷也不管家里的事儿,他就是每日里,和四爷一起在街面上混,也干不出来什么大事儿。

  还算是满意,她就怎么也没想到,这人,最后怎么就走了呢。

  嫁进来的时候,知道他学武的,看他一早练拳,身板儿好得很,她还想着自己兴许熬不过这人呢,没成想,倒是他先走一步了。

  富贵给扶起来,二舅妈就一直拿着那照片看,跟富贵说话,“你瞧瞧—瞧瞧,你爸爸他——”

  你爸爸他好看的很,尤其是穿军装的时候,真精神啊。

  可是二舅妈说不出来了,她哽咽着,想着这糟老头子坏得很,一声不吭对不起他们娘儿俩。

  她一晚上没睡,第二天就要去南京。

  富贵抽不出时间来,老婆马上就生了,家里生意也不能关门。

  “你不用管我,我自己去,我知道路,我知道的很,这天底下,没有我去不了的地方。”

  富贵怎么放心呢,家里可是实在是挪腾不开了,说是等着生了孩子再去,二舅妈就不让,她自己去。

  没办法,四太太打电话,让四太太陪着从上海那边去南京,正好陪着找找。

  老太太自己去洗手间,也不知道干什么去了。

  富贵看她拿着个大包袱,这年头,谁出门还带着包袱片子啊,去自己屋子里拿了行李箱来,准备放行李箱里面去。

  结果打开包袱就看到了,里面鼓囊囊的是个大棉袄,很大很肥了,一看就是男人穿的。

  二舅妈正好出来,把棉袄又叠起来了,一边弯着腰放行李箱里面,“还是这个方便啊,我怎么就没想起来呢。”

  富贵不忍心,背过身去,擦了擦眼泪。

  “你爸那死鬼走的时候,棉袄我还没做完呢,那死鬼赶着送命一样的,穿着单的就去参军了,没少挨冻。”

  那棉袄也不是新的,以前穷,衣服都宽松得很,冬天的时候做成大棉袄穿着,夏天的时候就把棉袄拆下来,穿单的。

  这就是改的一件大棉袄,表里都是二爷的旧衣服,只有棉花是新的。

  第151章 养儿子

  四爷看着那石碑,当年有名有姓儿埋在这里的,有一小部分就在这里刻上去名字了,属于乱葬岗一样的。

  可是绝大多数,都没来得及登记姓名,直接就埋在这里了。

  二舅妈来了,她不认识字的,可是二爷的名字她还是记得的,在那里一个一个的对着找,四爷看见了,叹气。

  “嫂子,没有,我都看过了。”

  当年二舅妈一个人去天津,打着问皇帝要钱的主意去,结果下了火车站就是睁眼瞎,不知道东西南北了。

  结果找到这里来,她竟然不费什么功夫,从火车站下来,都不用四爷来接的,自己包了车就来了。

  二舅妈还是爬在那里看,“我再看一遍,万一漏了呢。”

  四爷就不说话了,旁边四太太自打下了车,就哭的跟泪人一样的,自打她知道消息了,哭了一路了。

  过了好一会儿,二舅妈不看了,看完了,眼睛看着四周一圈,“那你说,哪儿还有这样的碑文呢?兴许他就在这里,就是人家没给他刻上去。”

  “有兴许是在别的地方去了,不是在这一处儿。”

  四爷跟当地人了解情况,好些人都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大家都是惶恐不安的。

  好容易找了一个人家,是当年的幸存者,看着年纪也不大,“我当年是在汽车公司上班的,日本人进来了,就征用我们的汽车跟司机,没日没夜的拉死尸。”

  当年日本人进城的时候,城外战死的**太多了,都在郊外,城里面就更不用说了,南京城当年,跟北平不一样,北平当时候是空城,守备军早就跑了。

  可是南京城,**是要誓死守住的,坚决不能让日本人过了长江继续往南,不然大半个中国就没有了。

  因此,当年南京一战,虽然最后城没守住,但是尽力了,损失惨重,伤亡无数。

  日本人就征用汽车公司的车跟司机,没日没夜的拉死尸,因此哪儿还有埋着的地方,司机是清楚的。

  带着去了几个地方,手里拿着个小本子,破破烂烂的,虽说是时间长了,纸张泛黄发脆,但是平整干净,只有边角带着卷儿。

  “你们找我算是找对了,我们当初几个司机,跟小爬虫一样的,城外的战士为护着我们死了,我们却还要整天当垃圾一样清理他们的尸体。”

  “因此,心里面过意不去,背着日本人,我们把每个人身上的名字籍贯都记下来了,想着这些人都是烈士,不能这么没名没姓的就这么埋了。”

  四爷对着册子看了很久,还是找到了,在南京城郊三十里处的一个小河边。

  二舅妈一直不说话,她等了一辈子,到了那地方看着,看不出来什么,也没有石碑,也没有坟头。

  就是一片小树林,上面是已经长高了的树,下面是青青的小草,碧绿碧绿的。

  可是二舅妈的心,突然就定下来了,她心里面也是有所感觉的。

  那人就指了指一个地方,“应该就是这里了,你看那地方没有大树,就是几颗树伢子,是我们当年挖的坑。”

  “沿着这个,往下面挖,一定能挖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