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13.编舟记1/2

13.编舟记1/2

周清映家的琴房很宽敞,宽敞到什么程度呢?比任何一所中学的普通教室都要大上一些。

该说真不愧是万恶的资本家吗?一个练琴的地方而已,也要建得这般凶残,这让那些在一线城市苦苦奋斗多年,但别说套房,连一个厕所买不起的人情何以堪啊。

不过林曦已经失去了吐槽的立场,因为她现在也是腰缠千万贯的暴发户了,也许在一线城市依然难以买得起称心如意的好地方,不过在安河那个不知道几线的小县城,就算是别墅,也分分钟可以买个两三栋独门独院不带重样的。

琴房的一面墙壁是巨大的落地窗,这时已经是黄昏时分,金黄的余晖透过窗外层叠的绿树洒进来,落到软木地板上斑斑点点,有种朦胧的安然静谧气氛在悄然散发。

林曦赤着两只白嫩可爱,恋足癖见了估计得流血而亡的小脚丫,悄无声息走到房间中央四平八稳放着的钢琴前,打开琴盖,在凳子上坐了下去。

钢琴怎么弹奏,林曦并没有学过,包括前身的时候也是如此。不过不要紧,也不需要打开系统再次开挂,刚才在书房里看的音乐书籍,有两三部就是讲钢琴的。

看过这几部书,对于钢琴这门乐器,林曦在理论知识上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和专业学习钢琴的人比起来,欠缺的也只是实际操作而已。

当然如果是普通人,理论再丰富,知识背得再牢,估计也没什么卵用,理论是理论,实际是实际,不可能不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一下子就学会了。

这么说并不是歧视普通人,通过努力达成目标,无疑非常值得尊敬。但与此同时,世界上也确实有着天才这种不讲道理的存在,就像现在的林曦一样。

全面而强大的体质和智慧,赋予了林曦超乎寻常的学习速度。她只是一个键一个键轮流弹了一遍,各自键位分别代表的音符便烂熟于心,接下去摸索着弹奏《明天会更好》的谱子。

开始还是一个单音接着一个单音的简单旋律,一会儿后兴之所至,随机加入各种和弦,于是整个弹奏立刻丰富起来,一串串悦耳的音符从钢琴中流淌而出,犹如一条顺畅明快的小溪流,在房间里涌动回荡,听起来似模似样多了。

这还是最基础的东西,一般人光记住大概都要花费好多时间。当然林曦前身当了二十来年一般人,即使现在有些陶醉在自己手下流淌出来的动听乐曲中,也不会因此飘飘然而不知身在何处。

兴致勃勃的玩了一会,确认曲谱没有问题,林曦没有继续沉浸下去,钢琴什么时候都可以弹,即使回到安河,大不了也可以买一架放在家里天天玩,与之相比,其它事情要亟不及待得多。

做其它事前,林曦也没忘了《明天会更好》的版权登记,坐到电脑前,在音著协官网花了几十块注册完毕,才打开文档,写下《编舟记》三个大字的标题。

下午时候为启程拍摄的那条广告里,传达的主要理念是当生活迷茫的时候,不妨来看看书放松一下,在书里遇见一场美丽的邂逅――趣味性是有了,以林曦的形象,吸引力也是有了。

然而林曦却觉得,如果从周大小姐后续的计划,和建立启程核心文化的角度来看的话,深度和意义却远远不足。

所以她想到了《编舟记》。

在世界没改变之前,《编舟记》是霓虹文学家三浦紫苑原著的小说作品,小说本身就获得了很多荣誉,据此改编成的电影也是获奖无数。

但内容其实挺简单,讲的是世纪之交伊始,任职于玄武书房的主人公和同事们,在每年的新兴词汇以飞快的速度变成昨日黄花,而电子移动设备兴起,渐渐开始取代传统的纸质书籍,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用了长达十五年的时间,日复一日地做着极为繁杂枯燥的工作,去编纂出一部名为《大渡海》的辞典的故事。

整个故事的风格和内容都是沉静且平淡的,作为编纂辞典的另类文字工作者的主人公们,他们的职业是刻板单调以至沉闷的,工作内容是繁复乏味甚至寂寞的,然而他们却无比的专注、专业和热爱着,这其中传达的精神,感动了不计其数的观众,让每一个认真看过的人都不能没有触动。

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找到故事的类似例子。比如天朝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车洪才教授,用了整整36年时间才编纂完成的《普什图语汉语词典》。因为历经的时间太漫长,当2012年车老先生带着200多万字的《普什图语汉语词典》交付商务印书馆的时候,那里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曾经还有这样一项工作。

启程也同样是由无数的文字工作者,前仆后继历经艰辛才建立起来的平台。假如把启程比拟为一棵大树,千千万万的读者是带来希望的阳光,是维系生长的空气和水分的话,那么为数不少的作者就是深扎大地的根系,正是有了根的存在,大树露出地面枝繁叶茂的部分,才能挺拔地矗立在大地之上。

林曦觉得,尽管编纂辞典和写小说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但词典编辑和小说作者同为文字工作者,他们面对的境遇,他们的孤独,他们的坚持……大抵上是类似的,他们想要写一种精神,用文字传递力量的信念,也是差不多一致的。

她之所以选择《编舟记》,便是想展示这样的信念。也许在物欲横流,娱乐至死,网络大时代的现在,这种信念已经不是那么纯粹,那么坚定,但她依然相信在每一个作者的心底,多多少少都还保存着,也相信还有很多作者依旧在苦苦坚守。

“词语的海洋浩瀚无边,辞典是那片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人类靠着这叶名为辞典的扁舟渡海,搜寻最能表达自己心情的言语,那是找到独一无二言语的奇迹。献给想与人关联,期望渡过浩淼大海人们的辞典,那便是《大渡海》。”

林曦回想着脑海中《编舟记》的内容,敲击键盘,写下了卷首语。

不过她并不打算把小说写出来,现在准备撰写的是动画的剧本。小说的话,内容这么沉闷平缓,算是纯文学的范畴,估计不会有几个人愿意去看,而且也太不直观,要帮上周清映忙的话就不能选择这个。

电影倒是可行,只是拍摄制作的周期太长,周清映的时间又只有一年……也许以后可以考虑。当然认真说起来,动画制作的时间也不见得就比电影快得到哪里去。

一般来说,一集24分钟的动画,的确是以每周一集的速度播放的没错,但若是因此认为一周能制作一集就大错特错了。

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个放送速度,是因为前期已经做好了大量准备工作,或者干脆在第一集播放前已经全部制作完成。

以霓虹为例,一部动画从开始企划到最终TV放送,光是企划阶段,制作人和监督等相关上层领导就要频频碰头,开无数个会议,才能确定要制作的动画,决定和邀请好主要的工作人员,这个阶段花费的时间至少需要一个月。

人员和资金到位之后,脚本家写好脚本,由监督/演出根据脚本,将文字转化为分镜稿,分镜中会标明分镜编号、画面、运动、台词和效果音,一个分镜头持续多少秒等信息。再在分镜稿的基础上设计各个画面的具体构成,术语也称为Layout,包括人物位于什么样的背景中,人物位于背景中的什么位置,摄像机将会怎么样运动之类。

然后设定人员做好角色设定(角色外貌表情服装等),机械设定(动画片中的机械或者道具,如桌子椅子,机器人等等),美术设定(背景和场景想要的风格,画风之类的),以及色彩设计(人物头发服装需要的颜色等)。

总的基调确定下来后,就可以正式开始动画的制作了,每一集都要经过原画、动画、上色、摄影、剪辑、配音、汇编等诸多流程,每一集的制作时间,笼统来说,即使顺顺畅畅,也大约需要三到五周不等。

所以经常可以听闻某某轻小说啦,漫画啦,宣布动画化的企划后,往往需要隔上至少一年半载时间,才会最终出现在屏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