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五十七章 龙城歌会(1 / 2)

第五十七章 龙城歌会

肖锋知道龙城人民比较喜欢唱山歌,尤其是在一些重大节日,比如说三月三、中秋节等喜庆日子,四面八方的山歌手和歌迷们都汇聚在一起,举行盛大的对歌比赛活动,俗称“赶歌圩”。据说歌圩举办之前,歌手们便相邀结伴,组成歌队。一般都是经常在一起唱歌相熟的老搭档组成一队,每队三五人不等。

对唱山歌都是即兴创作、临场发挥的,歌队中通常有歌师一名,专门负责现场编词出歌。另有歌手若干,专门负责对歌演唱。有时,歌师也参与对歌。进入歌圩,各队互相选择对手,摆开阵势,相对而立或坐,群众四周围观形成一个歌场。

何梅艳告诉肖锋,龙城山歌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历经沧桑而不衰。时至今日,每逢年节假日,鱼峰山下、小龙潭边、人民广场上,都有歌手自发结伴对唱山歌,围听者甚众,场面欢快热烈。在现代化的都市里至今仍保留着传唱山歌的古老文化形态,这在全国的城市中是罕见的。

何梅艳给肖锋讲了一个有关歌仙刘三姐的故事,相传唐代有一壮族女子刘三姐为人刚直,机敏聪慧,口齿伶俐,善唱山歌。她用山歌与地主老财相斗,最后被官兵追杀,从鱼峰山跳入小龙潭骑鱼飞天。

从此。 。龙城人民就把刘三姐视为自己的歌仙顶礼膜拜,并以广唱山歌予以纪念。鱼峰山上曾有一石刻,上面刻有刘三姐画像并刻书山歌一首:“唱歌好,唱歌得耍又得玩;不信你看刘三姐,唱歌得坐鲤鱼岩。”至今,鱼峰山上仍保留有“三姐岩”、“对歌坪”等遗迹。

肖锋对何梅艳的话深信不疑,因为曾经有一次,他与同学一起游览鱼峰山时,就见到过这些遗迹。

肖锋很佩服何梅艳对山歌了解得如此透彻,难道何梅艳从小就喜欢唱山歌不成?

“你喜欢唱山歌吗?”肖锋问道。

“废话,龙城人民谁不喜欢唱山歌?!”何梅艳骄傲地说道。

“你去哪学呀?”肖锋很惊讶地问道。

“在龙城很多地方都有人对歌的。。特别是节假日或者重大节气,唱歌的地方人山人海,想学唱歌,多去听就行了呀!”何梅艳说道。

“真是佩服你啊!”肖锋崇敬地看着何梅艳。

“这有什么,当年我小的时候,父母都不管我了,我一个人四处晃悠,哪里人多就往那地方钻,慢慢地就喜欢上了唱山歌了!”何梅艳说道。

“唱山歌好像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啊!有时见一个人在独唱,有时又是两个人对唱,甚至有时候很多人一起唱!”肖锋说道。

何梅艳于是耐心地给肖锋讲解起龙城山歌的特点,形式上有独唱、对唱、联唱等。其中对唱是龙城传统山歌最常用且最具特色的一种形式。对唱俗称对歌,是歌手或歌队互相比试歌才的竞赛形式,因此又成为赛歌、打擂台,具有强烈的对抗性、竞赛性,一般在举办歌圩时进行。

何梅艳绘声绘色地给肖锋讲解着龙城山歌的表现形式,说得眉飞色舞,起舞飞扬,听得肖锋如痴如醉,一脸的神往。

何梅艳说,歌圩是壮族人民定期集聚的传统歌唱节日,也称为歌节、歌会。举办歌圩的场所称歌场,多选在山坡、河畔及歌手们约定的地点举行。其规模少则数十人,多则成千上万。时间从早到晚,乃至通宵达旦,持续数日。

“哇!那么多人啊?”肖锋问道。

“是啊!就像城镇赶集一样的热闹!尤其是年轻人,通过对歌表达对对方的倾慕,假如两情相悦,则交换定情信物,两人就可以约会了!”何梅脸色绯红地笑着说道。

“要不我教会你唱歌,咱俩对歌,然后约会!”何梅艳调皮地说道。

“想多了吧?!”肖锋嘀咕了一句。

“我不够美吗?”何梅艳等着大眼睛看着肖锋道。

“美!这是另外一码事好吗?”肖锋脸红地说道。

“看你脸红的样子。好可爱啊!”何梅艳怯怯地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