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身为领主的我只想好好种田第136节(1 / 2)





  “唐玄宗李隆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他统治期间,是大唐最强盛的时期,也是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一个混入长安聚会的细作,点明了唐皇的身份。

  这个细作是明朝的锦衣卫成员,被张华招募后,成为张华的爪牙,前去长安打探情报,混入长安聚会,在此地见到了唐玄宗和他的宰相姚崇。

  细作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潜入,往往以简单的方式混入其中。

  这个锦衣卫在推算唐玄宗、姚崇等人的年龄、身体状况。

  这些不起眼的情报其实很重要。

  比如说,年轻气盛的唐玄宗,与年迈的唐玄宗,表现出来的统治力完全不同。

  年轻的君主,更加倾向于扩张,老迈的君主,倾向于稳重保守。

  君主也是人,不年轻气盛叫做年轻人吗?

  眼前的唐玄宗,年纪三旬往上,精力明显处于巅峰时期,所以大唐势力扩张的势头很猛!

  “巅峰时期的唐玄宗啊,乃是仅次于李世民的唐皇。”

  除了张华派出的锦衣卫以外,还有其他势力的细作混在长安聚会的文人之中,在暗中观察唐皇玄宗。

  巅峰时期的唐玄宗,统治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开创开元盛世,长安成为世界的中心,他的眼界和手腕,都在第一梯队的帝皇之中。

  唐玄宗凭借唐皇的影响力,招募大唐的班底,成为秦川霸主。

  “不过,大唐必定亡于我们之手。”

  这些细作都在图谋唐玄宗。

  唐玄宗身边有诸多禁卫军,还有六扇门的捕快混在人群之中,想要刺杀唐玄宗,无疑痴人说梦。

  这些细作只是来探查唐玄宗的虚实。

  “参见陛下!”

  在场的文人纷纷向唐玄宗行礼。

  整个大唐,知名度和唐玄宗李隆基一样的皇帝,只有天可汗李世民和唯一女帝武则天。

  李世民和武则天不在秦川,那么唐玄宗就是大唐的掌门人。

  “平身。”

  唐玄宗风头正盛,意气风发,袖子一挥,众多士人这才起身。

  唐玄宗到来,更是强化了这群文人对大唐势力的好感,向唐玄宗自荐,唐玄宗在宰相姚崇的辅助下,一一任用这些文人。

  这也是唐玄宗的目的之一,将天下英才,一网打尽。

  匈奴汉国的临晋镇,汉王刘渊召集十二部匈奴骑兵,以及三万汉军,准备南下渭水,攻取华阴。

  大唐势力举行长安聚会,招揽文臣,一片歌舞升平,但前线可不太平。

  第一年的混战,秦川百姓死伤数以百万计。

  而且各个势力还在持续混战。

  “唐皇李隆基未免太过自满了。明明是乱世,却搞什么长安聚会。待我攻灭华阴,再破长安。”

  汉王刘渊带领匈奴汉国众将,登上拜将台,清点兵马。

  下方兵马数万,营地连绵不绝,刘渊雄姿英发,志在天下。

  “十二部匈奴,可出骑兵四万人。”

  “汉人可组成三万汉军。”

  “凤凰镇的唐军大将契苾何力,已决意出兵两万,从西面攻打华阴县的华山镇。”

  “大唐竟然只出两万兵马,看来唐军对自己过于自信。满遭损,谦受益,他们会因此吃亏。但朕不会松懈。留一万人守城,其余六万兵马,随我南下。”

  刘渊压榨投靠自己的十二部匈奴,让全民皆兵的匈奴人出兵四万。

  刘渊虽然自称汉王,不过匈奴人还是汉国的主力。

  汉人更加倾向于种田,提供粮草,而匈奴人负责打仗。

  统帅汉国三万汉军的是一个光头武将,脸上有可怖的刀疤,从眼角一直延伸至侧颈,表情看上去异常狰狞。

  这个武将虎背熊腰,背着鬼头大刀,凶神恶煞。

  “王弥,封为征南大将军,统帅汉军,与朕南下!”

  刘渊看向这个凶狠的光头武将。

  王弥抱拳道:“末将必定不负所望!”

  刘渊又任命刘聪、刘曜统领四万匈奴骑兵。

  匈奴汉国,一共出动三万五千名匈奴骑兵、两万五千名汉军,留下五千匈奴骑兵和五千汉军守城。

  不仅如此,刘渊又征发5万民夫,运输粮草。

  刘渊的匈奴汉国班底,来自五胡乱华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