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身为领主的我只想好好种田第514节(1 / 2)





  如果是一般的人,回答吴起的问题,可能会着重于用兵本身之上。

  但平生不败的吴起,注意力却跳出了兵道本身,更加看重兵道以外的条件。

  “国力强盛,兵甲、战马、粮草充足,君主注重兵事,选拔良将,又得天时、地利、人和,即可立于不败之地。”

  吴起说出自己的用兵不败理论。

  吴起的时代,魏国乃是战国第一霸主,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中山国,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

  吴起在李悝变法的基础上,开创魏武卒制度,在西河练兵,凭借强大的国力、精锐的武卒,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张华仔细想来,白起也是在基于秦国的强大国力基础之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国力才是基础。

  如果让吴起、白起带着一群乡勇,在平原上面对高阶具装铁骑,也许吴起、白起的战绩会好看一些,但基本上必败无疑,这是国力上的碾压。

  楚汉相争,一开始是项羽占据优势,在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取得关中之后,双方开始转入僵持阶段。然后韩信单独带兵,攻打赵国、齐国等地,进行发育,双方国力逆转,项羽也就不可避免走向败亡。

  张华对用兵的看法,与吴起一致,更是让吴起坚信,自己遇到明主。

  吴起虽然在几个诸侯手下辗转,但都是因为遭到猜忌和忌恨,倒不是吴起本身忠诚有问题。

  在吴起看来,忠诚和愚忠,是两回事。

  只要君王信任,有可以发挥的空间,吴起就可以效力。

  “我可出山,为国君效力,但还请国君答应我一事。”

  吴起提出最后一个条件。

  “如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自然答应你。”

  “我吴起,只是想要找到一国,施展才能。虽能出将入相,但也因此遭到不少人忌恨,今后请国君不必猜疑我的用心。”

  吴起郑重其事。

  吴起屡次被国君和贵族猜疑,已然有心理阴影,提前和张华打招呼。

  本身来说,执掌兵权,用兵又极强的将领,最容易被君王针对,白起、韩信、岳飞,莫不如是。

  其次,吴起又会主持内政,试图变法图强,那么就容易触动贵族、世家等集团的利益,自然容易得罪这些人。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我请你出山,必定不会对你猜疑。”

  不论张华内心作何感想,当务之急是请有“兵家亚圣”之称的吴起出山对付刘秀。

  以后的事情,谁又能说得清楚。

  “那么,老师,告辞了。”

  吴起终于如愿以偿出仕,恭恭敬敬,向子夏作揖。

  “此行,务必要当心。”

  子夏只能帮吴起到这里了。

  张华想方设法,想要骗吴起出山。

  吴起又何尝不是费尽心思,想要在张华这里获得更高的地位,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将。

  因此吴起才请子夏作为引荐之人。

  子夏毕竟是孔门十哲,地位很高,张华都要给子夏几分面子。

  实际上,在张华心目中,吴起的地位要高于子夏,吴起的条件只要不过分,张华都会答应。

  吴起这样一来,反而是有些画蛇添足了。

  当然,吴起并不知道其中的关系。

  张华与吴起离开儒家,表面平静,内心却颇为激动。

  孙吴韩白、卫霍李岳。

  据说这是统帅最高的八个名将。

  这其中,不算入皇帝。

  如今,兵家亚圣吴起出仕,获得超一流的统帅,张华完全可以将一个方向交给吴起镇守,独当一面。

  不过吴起一个人,还是看不过来这么多个战场。

  与张华的领地毗邻的诸侯,满打满算,已经有陇右的秦王、汉中的刘邦、河东的李克用、河北的刘秀、彭城的项梁、许昌的司马懿、陈县的刘裕、云中的拓跋焘,至少需要八个名将带兵监视、攻略这些诸侯。

  “末将还差一支趁手的兵马。”

  吴起要兵。

  没有士卒,吴起的武力不高,起不到什么作用。

  “正好,魏无忌、庞涓的魏武卒,此时皆在河阳城。想必,没有比起魏武卒,更加适合你的兵种。”

  无独有偶,为张华效力的魏无忌,为孙策效力的庞涓,都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名将,特殊兵种,也是魏武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