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55节(2 / 2)


  崔世君失笑一声,说道:“你说得很是,安哥儿已经当家,就该交给他自己做主才是。”

  当年从崔家出来时,她就决定不再插手崔家的事,谁知陈氏一来问了,她就忍不住又多事,更何况崔世安已经娶亲,管得多了,未免惹人厌烦,兄弟姊妹因此生了嫌隙,反倒得不偿失。

  姊妹二人说了半日的家常闲话,听到窗外传来夏小清说话的声音,接着,就见夏小清抱着姐儿进到里屋,他看到崔世君,先问了一声好,说道:“大姐可算是来了,西街的王牙婆问了几回,说是再不定下来,就要卖给别人。”

  “呸,听她胡说,置业这样的大事,她只当是在街市上买菜呢。”崔世柔哼道。

  夏小清笑呵呵的回道:“谁说不是呢,可大姐这不是着急买宅子么,眼瞅着和老侯爷的好日子就近在眼前,宅子还没定下来,便是安哥儿也来找我问过两回了。”

  崔世君问道:“这看中的几处宅子都在哪儿?”

  夏小清答道:“一处在宝庆街,宅子不大,只一进的院子,后面四五间房,好处是带着门脸,日后若是租赁出去极容易,卖主要价二百八十两银子,另有一处在琵琶巷,三进的宅院,带着水井,卖主原本在朝为官,只因外放,故此卖掉宅子,带着合家离京。”

  说罢,他想了一想,说道:“琵琶巷的卖主要价三百两银子,王牙婆的意思,人家是一点价也不肯让的。”

  崔世君心里合计半日,宝庆街在闹市,房屋虽窄小,却也容易出租,琵琶巷僻静,三进的宅子仅卖三百两,并不算太贵,只是那地方大,一般的人家恐怕租不起。

  崔世柔说道:“你说了这么早,倒不如先领着大姐实地去看看才好。”

  夏小清点着头,说道:“我回来路过王牙婆家,已经跟她打过招呼,大姐要相看,随时都能去呢。”

  左右这会儿时辰尚早,崔世君便随着夏小清出了家门,顺路叫上王牙婆,他们一行人先去了宝庆街,王牙婆拿着钥匙开了门,一走进屋里,扑面而来一股异味,王牙婆说道:“原先是一家皮货商在这里做买卖,后面是仓库,那皮货商生意做大了,搬去前街了,屋子虽有些不大干净,不过花几个钱重新收拾,仍然跟新的一样。”

  几人进了屋里,四处看了一遍,崔世君心里并不算太满意,几个又往琵琶巷去了,琵琶巷离宝庆街有些远,从夏家出来时,崔世君没要马车,夏小清便租了一辆车,不一会儿,就到了琵琶巷,王牙婆指着巷口第一家的红漆大门,说道:“这就是了。”

  卖主一家已经搬走了,只留下一个看宅的老仆人,一进门,处处透着清雅不俗,倒不愧是官宦人家的住处,王牙婆对崔世君说道:“崔大姑娘看看,一色的好家俱,只因人家不便带走,低价卖了又可惜,皆是白送的呢。”

  这处宅子实在好,就是要价太高,况且这么大的宅子,也不好出租,宝庆街的地处闹市,只是老侯爷来接亲,被人围着看热闹,只怕他不自在。

  崔世君对王牙婆说道:“不瞒王大娘,这宅子我很喜欢,不过琵琶巷的宅子,三百两银子的要价是不是太高了,劳烦王大娘再跟我从中说说价。”

  王牙婆为难的说道:“崔大姑娘,不是我不帮你说话,人家花了心思来置办这宅子,自然敢喊三百两银子,再者卖主当时找上我,就说了概不还价。”

  崔世君笑眯眯的说道:“既然是买卖,哪有不让人还价的道理,王大娘就帮我说说罢,成不成我都谢你。”

  一旁的夏小清亦说道:“去年我兄弟在棋盘巷买了一间宅子,跟这处差不多大小,只花了二百四十多两银子,那棋盘巷的地段比琵琶巷还好呢。”

  王牙婆拍着大腿,摇头感叹说道:“夏哥儿,去年是甚么行情,今年又是甚么行情,哪那能一样呢,再者说了,这宅子住得是官老爷,说不定住这屋里还能沾上官运呢。”

  崔世君和夏小清一起笑了起来,他们这长安城,最不缺的就是当官儿的。

  那王牙婆也是真心想说成这笔买卖,她想了想并未一口说绝,只道:“要不我明天去问问,至于能不能还上价,就全看卖主了。”

  说着,她又带着崔世君四处转了转,顺便探了探她的口风,打听她出得起多少价钱,直等出了琵琶巷,王牙婆先行回家,回夏家的路上,夏小清问道:“大姐可是买宅子的钱不够,要是不够,我手里还有些闲钱,那宅子我瞧着也好,比宝庆街的强多了。”

  崔世君笑着说道:“我手里的银子尽够的,只不过先前当官媒习惯了讨价还价。”

  夏小清听她此言,也便放了心。

  第105章

  过了两三日,王牙婆传来信,说她找那琵琶巷的卖主好说歹说,人家终于答应让价十两银子,要想再便宜却是万万不能了。

  崔世君心知能让价十两银子已是不容易,再者她着实看中那处宅院,于是隔日就叫付宝带着银子和卖主去衙门过契,又给了王牙婆一份厚厚的赏钱,那宅院本来就打理得很好,一色家俱也是现成的,崔世君只花银子新买了一张拨步床,余下略微归整打扫一番,便能直接入主,倒是为崔世君省下不少事。

  宅子的事情定下了,崔世君难得清闲几日,霍云冷笑一声,说道:“忙活了这么久,省了十两银子呢,真正是个会过日子的。”

  自打她忙着置办宅院,甚么事也顾不上,霍云早就对她心有不满,崔世君自知冷落了他,假装听不出他话里的讥讽,笑着说道:“多谢老侯爷称赞,居家过日子,可不就得省着花销么,以前我在衙门里当差,半年的薪俸也才十两银子呢。”

  霍云被她噎得无话可说,这小妇人牙尖嘴利,等闲人在她嘴里讨不到好,算了,不与她一般见识。

  宅子收拾整齐,崔世君也该搬过去了,置业是件大喜事,按照规矩,她得请亲朋好友来暖宅,霍云听说她连日子都择好了,眼不是眼鼻子不是鼻子,到底也没多说,反正她这人主意正,他说了也是白说。

  近日,阿杏亦有一件喜事,在寄春院伺候崔世君的柳大娘给她做了大媒,男方是她娘家的侄儿,和阿杏同岁,家住长安城,家境虽说不上殷实,胜在他为人踏实诚恳,如今在一家铁铺做学徒,每月工钱都攒着,从不肯乱花一个钱,只因他母亲几年前病世,守了三年孝,这才将亲事耽搁了。

  崔世君本是官媒出身,任凭柳大娘将她侄儿夸成一朵花,没见到真人,她并不肯轻易相信,于是寻了一个由头,请他侄儿来介园一趟,隔着屏风叫阿杏看了一眼,崔世君又问过他几句话,见他果真是个老实孩子,这才答应亲事。

  阿杏老子娘不在,兄嫂也不贤良,干脆认了柳大娘做干娘,日后当做正经的亲戚来往。

  再说霍云,他想着崔世君新置的宅子太空,只怕无人照应,于是拨了柳大娘等人去服侍,又因崔世君不在,他独自留在清华观没趣儿,没过两日,霍云也下山回到宁国府。

  眼下,宁国府正在筹备他和崔世君的婚事,从霍嘉夫妇到底下的仆妇,没有一个闲人,这事霍云倒好,他诸事不管,带着小孙子善哥儿隔三差五到琵琶巷找崔世君,崔世君温婉可亲,善哥儿很快和她混熟了。

  他祖孙二人亲近本是好事,莫婉只忧心一样儿,她这个公公闲云野鹤,不理世俗,若是带得善哥儿学他可怎生是好?莫婉踌躇几日,借口善哥儿大了,请宁国侯霍嘉请一个启蒙先生,将善哥儿拘在府里读书。

  她的提议霍嘉并未放在心上,只道:“善哥儿年龄小,恐是坐不住,等略大一些再请先生不迟。”

  接着,霍云说起他父亲对朝堂上的事不感兴趣,学问却是一等一的好,无论是科举文章,还是诗词歌赋,并连各种杂旁收,无一不有涉猎。又说他少年时,一时兴起去考学,连考几场都得第一,后来会试,因要在贡院一连关上三日不得出去,他父亲嫌苦,考了半场就要出去,那些考官也不敢认真拦他,只得收了卷子放他出去。

  霍嘉说道:“父亲这些年四处游历,见多识广,这些东西书本上是不教的,叫善哥儿跟着他长些见识,岂不比一味的圈在家里读书好?”

  他既说这话,莫婉只好笑着回道:“侯爷说得很是,是我想左了,原想着老侯爷喜爱清静,善哥儿又是个顽皮的孩子,只怕吵到他,他既然愿意带着善哥儿,我乐得轻松。”

  又几日,崔世君挑了一个好日子,在城里的临仙阁预定了两桌席面,请崔家的徐氏婆媳和两位妹妹们来做客,这日,霍云没来,莫婉特意打发陪房送来贺礼,先前交好的河阳侯夫人亦有贺礼。

  徐氏和陈氏婆媳离得近,二人来得最早,崔世君将她俩近进里屋,娘们儿几个闲聊时,徐氏忧心冲冲的说到崔海正偶感风寒,连着吃了几日药,病情皆未好转,崔世君问道:“可曾换个得用的郎中看看呢。”

  徐氏看她一眼,说道:“不中用,大夫说老爷忧虑过重,要他放宽心,我们劝了多少回,总不肯听劝。”

  她的意思是想请崔世君回家,也不必细究父女俩谁对谁错,家人们聚在一起吃一顿饭,借此和好也就完了,何必非得闹到父女反目的地步呢。

  崔世君并不接徐氏的话,她正色说道:“宁国府有一位华郎中,医术高超,我明日托老侯爷请华郎中到家里去给老爷看看,太太切莫着急,好生照顾老爷。”

  徐氏失望极了,本想再劝,陈氏冲她使了几个眼色,徐氏便讪讪的闭上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