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被骗嫁给昏君之后第19节(1 / 2)





  “拿人手短,吃人嘴短。你说说看,这一年来,季公子往我们家送了多少东西啊,要是他来求亲,我是答应好还是不答应呢?”俞氏打趣道。

  “一点吃的就想收买我那是不可能的。”王琼姿笑嘻嘻道,心里添上一句话,除非他拿真心来换。

  俞氏不再过问,吩咐人送了一盘子草莓去杜氏屋里。

  冯妙青过来王家做客,厨房送来新切好的西瓜,冯妙青不好意思道:“哎呀,我给你带了四五个西瓜过来,直接让人给送到你们厨下去了,早知道你家有,我就带点别的。”

  王琼姿笑道:“我家也就这点了,都拿来招待你了,还得谢谢你的西瓜!”

  冯妙青遗憾道:“元宵节那日,我都穿好白绫袄儿,本来想约你一起去走百病,可是我娘一定让我陪她进宫给太后娘娘请安,等回家时间已经太晚,只能算了。”

  王琼姿心里一动,问道:“那你有见过皇上吗?”

  冯妙青摇摇头,“没有,宫里没有皇后,女眷们一向只去清宁宫拜见太后,拜完就回家,太后还要跟皇上一起家宴呢。”

  她以为王琼姿对皇帝好奇,又道:“我从来没见过皇上,但我爹爹经常见。”

  王琼姿“哦”了一声,道:“听说皇上在宫里养了两只凶狠的豹子。”

  “是啊,皇上尚武,我爹爹觉得皇上挺好,只是太年轻,行事急躁了些,那些阁老们天天为个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奏,让人以为皇上多么不堪,不过就是因为皇上不像先帝那么好糊弄了,其实皇上的名声都是这些文臣们给搞坏了。”冯妙青附在王琼姿耳边低声说,“我爹还说,把他们送去战场上,同鞑靼人打一仗,他们就老实啦。”

  立场不同,所以在不同的人眼里的李逸完全是两个样子。王琼姿想起书中的昏君形象,喜好享乐,不顾百姓疾苦,重用宦官,杀忠臣,简直是无恶不作。

  而现在实实在在的李逸,他未来会变成这个样子吗?

  作者有话要说:明天见。

  34、第 34 章

  清宁宫。

  张百户夫人进宫给太后请安。太后知道她们母女有段日子没有见面了, 特地让张夫人与张婉儿回屋说点母女间的私房话。

  张婉儿居住在清宁宫后殿的三间极阔的屋子里,三间屋其中一间做卧房, 一间做起居室, 还有一间房做女红用。屋子摆着一水儿的黄花梨家具,还有一架描金拔步床, 更不论其他古董、花瓶、香炉了,陈设得富丽堂皇。

  张夫人仔细打量窗前琴案上的惊涛琴,啧了一声,“你这屋子里摆的都是好东西,就是公主妃子只怕也不如你, 太后待你不薄!”

  张婉儿得意道:“太后姨妈喜欢我, 对我挺好的。宫里那些个太妃先帝还在时,她们就不得宠,先帝不在了那就更不用说, 只不过是能喘气的活人罢了,能给她们一口饭吃不饿着就是太后姨妈的恩赐了!至于公主么,那就更不必说。”

  先帝并非只有李逸一个儿子, 还有一名何宫女得了先帝一夕恩宠, 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李媛。但是先帝厌恶这个宫女, 勉强封了她一个美人,这位何美人命薄,在公主还不到一岁的时候就过世了。

  先帝对这个女儿并不如何关心,太后那就更不必说, 李媛的存在让先帝与她一生的恩爱有了破绽,何美人死后,公主交给何美人身边服侍的嬷嬷与宫女伺候,帝后一年到头基本上都见不到公主一面。如今这位公主已经年满十五岁,连正式的公主封号都没有,就是宫里的隐形人。

  这宫里谁记得先帝还留了一个公主?她张婉儿在宫里的日子不是公主胜似公主!

  张婉儿举起手腕,像母亲炫耀新得的羊脂玉镯子,“娘,这是太后姨母过年时赏给我的,听说是外国进贡的呢,好看吗?”

  张夫人连声道:“好看,好看,这么好的羊脂玉镯子也只有我女儿的花容月貌才配得上。”

  花容月貌的张婉儿眉眼都是笑意,没有注意到身边服侍的侍女的嘴角突然抽了抽。

  张婉儿道:“这镯子,还有屋子里的这些好东西,太后姨母都给了我,以后我要全部带出宫做嫁妆。”

  “什么!”张夫人怀疑自己听错了,“出什么宫?等你做了贵妃,不过是又这个屋子搬到那个屋里,而且还有更好的东西。”

  张婉儿将侍女都赶出去,咬咬唇,道:“娘,皇上、皇上他不喜欢女孩子!”

  张夫人吃了一惊,“你在胡说什么啊!”

  “是真的,”张婉儿跺脚,急道,“皇上今年十九岁了,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可是他身边连个侍寝的都没有,太后派了两个宫女去伺候皇上,也被皇上送回来了。”

  这年头勋贵家的子弟,十五六岁身边就安排了通房,就是张婉儿的哥哥还没成亲,身边也有通房丫头。张夫人犹疑起来,还是不敢相信,“不至于吧,他对你怎样?”

  张婉儿的委屈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皇上表哥他不喜欢我,总是折腾我,看我笑话。”她把李逸对她做的那些可恶的事情一件件都说了出来,还撩开袖子给张夫人看,“这是冰嬉时,擦伤的疤痕,到现在还没有好!”

  最后,她偷偷给张夫人说:“太后姨母说皇上在宫外看上了一个姑娘,可我觉得不是真的,皇上身边有个十分美貌的小太监。”

  这,皇帝要是不喜欢女人,再让自己女儿入宫就没有意义了,张夫人还指望着自家女儿能生出个儿子来呢。

  回头她就把这事给太后说了,埋怨妹妹:“你可是我的亲妹妹啊,婉儿也是你看着长大的,有这样坑自己外甥女的吗?”

  太后怒道:“非议皇帝,这是砍头的大罪!”

  张夫人梗着脖子说:“娘娘,你是要砍自己亲姐姐的头吗?你命好,当了皇后当太后,就把亲姐姐给忘了!我这做大姐的苦命,小时候家里贫苦,有点吃的都要让给你与小弟,差点饿死。你要砍自己亲姐姐的头,行,你拿去,我死后自己去同父母分说!”

  太后被张夫人这混不吝的态度给气着了,暗自平复心情,不让自己跟这个混人计较,缓和语气:“你刚才说的事情关乎到大周的国本,这样的话岂能乱说?我也没有要砍你头的意思。”

  张夫人道:“哪家的小子不是不到十五六就开了荤,咱们皇上只怕还是个雏儿吧?听说他宫里倒有一个漂亮的小太监,这由不得别人多想啊。我来告诉你,只是让你早做准备,要是这事儿传到宫外,只怕皇上的名声又会受到影响。”

  她这么一说,太后才惊醒过来,是啊,皇上一个十□□岁的人,竟是从未召过宫女临幸。到这个时候,她才感觉到这些年对于儿子的疏忽。她虽然疼爱这个唯一的儿子,但是几乎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先帝身上,如此保证了她一生的荣宠,而这个儿子跟自己父皇更亲近一些,甚至跟身边的太监也要比太后来得亲密。

  看来,为今之计,还得早日给皇帝选妃。有了皇后妃子,以后再有这样的流言蜚语也传不出去。

  张夫人带着太后赏赐的大笔首饰锦缎,与张婉儿离了宫,至于张婉儿屋里的那些摆设珍品,张夫人也不客气地让太后令人用车运回张府。就这样,张夫人犹不知足,对女儿说:“你舅舅名下有上千间屋子,几千顷的地,手里还拿着户部的盐引子换钱,家里用的马桶都是金的,我们这点儿,也就是金矿上刮点儿金沙罢了。”

  张婉儿深以为然:“要是您是男子,怎么也得是个伯爷,唉!”

  张夫人母女走后,太后陷入沉思,片刻后问身边的心腹嬷嬷:“皇上曾提起一个女孩,你还记得吗?”

  嬷嬷道:“奴婢记得,是个姓王的南京姑娘,祖上世代官宦,父亲的名字叫做王佑年。太后娘娘,您是想选这位王姑娘进宫?”

  太后道:“王姑娘的品行做不得皇后,做个妃子还使得。只是皇上的性子,跳脱不定,他现在还记得那姑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