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7节(1 / 2)





  其实,今年算是挺不错的,地里的收成好,家家户户都有余粮,哪怕买不起几两肉,起码也能换点儿白面,包顿素馅儿的饺子。

  还有想方设法弄了块肥肉回家熬猪油的,回头做些掺了荤油的素菜,也算是给肚子里添了点儿油水。

  却说俞家那头,俞母早半月就开始掰着手指头数日子,望眼欲穿的盼着大儿子早些回家。

  俞承嗣回村那日,倒是个大晴天,只是在这一个多月里,下了好几场大雪,整个村子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这自家的院子和门前的小道儿倒是有人清扫,只是村道上却难免被人踩的脏兮兮的,有时候不留神还能踩到一块半块的冰。

  因此,俞承嗣这一路上走得格外小心,好在俞家离村子口也不算很远,他带的东西也不多,很快就到了家门口。

  院子里,俞家老三正拿了根细长竹竿,小心翼翼的把墙头和屋檐上的积雪扒拉下来,免得回头积雪太厚了,直接将屋顶给压塌了。这种事儿俞家还没碰到过,可在村子里却不算什么稀罕事儿,运气好点儿的,只塌了柴禾牲口棚,要是运气差的,直接被砸伤砸断腿的都有。

  正扒拉着雪呢,俞承嗣进门了。

  镇上私塾一年只放一次假,也就是腊八后两天,一直会放到正月十五,等十六那日才会再度开课。当然,像俞承嗣这种已经及冠的,即便有事儿请假不去也无妨,他们素日里已经不授课的,就算去了私塾,也多半都是自个儿看书做学问,碰上不懂的才去问先生,并不会像管教小儿那般严苛。

  “大哥回来了!”俞家老三高声唤道,他爹和他二哥这会儿正在屋里忙着做篾器呢,听到他这声唤,他爹直接丢了篾器,满脸喜色的道:“好好,回来就好。”

  俞父是真的高兴,他不像俞母,总是隔三差五的去镇上送点儿东西、帮着收拾屋子,可以说,俞承嗣不回村子,他就瞧不到大儿子。这么一算起来,父子俩却是有近一年时间没见面了。

  久不见面自有很多话要说,哪怕俞父不善言辞,有个事儿却是必须要问个清楚明白的。

  这会儿连腊八都过了,年关就在跟前了。俞承嗣年初就及冠了,翻过年都已经二十一了,村里跟他差不多大的儿郎,多半都已经娶了媳妇儿生了娃儿。哪怕俞父认为自家儿女不愁嫁娶,可他也盼着能早日抱上孙子。

  旁的不说,就说他亲哥俞贵善,论年纪也就比他大了两岁,如今孙子孙女跑院子跑。偏他,别说孙子没影儿,连孙子他娘都不知晓在哪儿呢。

  俞承嗣何等通透之人,都不用他爹开口,只看那神色就猜到了七八分,当下便道:“阿爹你放心吧,那事儿阿娘早些时候就同我说过了,我心里有谱。”

  顿了顿,他又劝道,“我意在科举,还是想娶个城里的媳妇儿。倒是二弟、三弟年岁也不小了,家里可有给他们相看着?”

  “二小子他们不急,先紧着你。”俞父道。

  这还真不是什么偏心,俞家儿女确实不愁嫁娶,尤其是俞家的儿子们。毕竟,家里有房有田有钱有粮,还有一门祖传的手艺傍身,再加上出众的外表,多的是好人家的姑娘愿意嫁过来。唯一的问题就是,越过大儿子,先给底下的二小子三小子说亲,确实有些不大合适。

  俞承嗣却摇了摇头,道:“二弟翻过年也十九了,该相看起来了。”

  想起回村前同窗私底下透露的事儿,他略一沉吟,索性漏了点儿口风给俞父,只道那头差不多说定了,最迟来年秋收后,一定能叫媳妇儿进门。

  之所以选在秋收之后,一方面是因为乡下办喜事多在农闲时,另一方面却是俞承嗣还想再考一次。

  考秀才属于童生试范畴,也就是年年都有的,他们县里通常会在八月初开考,等考完公布后,也差不多到秋收了。正好,三媒六聘走一遍,过了秋收就能将媳妇儿娶进门了。

  当然,就算这一回没考上,俞承嗣也打算娶妻了。他年岁不小了,尤其底下俩弟弟也没比他小多少,总不能一直陪着他耗时间。所以,他打定主意,甭管结果如何,来年秋收后就娶妻。

  终于得了准信儿,俞父喜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又想着大儿子的亲事成了,底下俩儿子也是该相看起来了,当下就唤了老妻,叫她趁着过年走亲访友的,多留点儿心眼,看看哪家的姑娘合眼缘合心意。

  俞母比俞父更高兴,她做梦都想着抱孙子呢,要不是生怕耽搁大儿子的前程,早几年她就给说门好亲了。不过也是,大儿是要考科举当大官的,村里的姑娘确实不合适,听大儿的意思,寻的是同窗的妹子,读书人家的姑娘,确实要比村姑好得多。

  又思及二儿三儿的亲事,俞母立马在脑海里盘算开了,想着哪家的姑娘性子爽利手脚麻利,哪家的姑娘盘儿靓条儿顺,还有哪家的独得爹娘爷奶喜欢,嫁妆满满……

  这一琢磨,俞母愣是没想出合适的人选来,总觉得每个姑娘都能挑出毛病来,就没一个能配得上她儿子的。

  说句良心话,哪怕俞母素日里对大儿子更上心一些,也不代表她就不疼二儿三儿。都是她的亲生儿子,怎会有不疼的道理?虽说抬头嫁女低头娶媳,可那太差劲儿的,她还不想要呢。

  不过这话,俞母却不曾直接同她二儿三儿说,只先搁在心上,横竖年还没到呢,就跟俞父说的那般,年前年后都得走亲访友的,到时候慢慢相看,不急不急。

  没曾想,这厢俞母还在挑剔着村里的姑娘们,盘算着邻村可有好姑娘,那厢就有人寻上门说亲了,来的还是个熟人,俞贵善他婆娘,俞母她大嫂。

  就算是乡下地头也不缺媒人,不过媒人是两家都有这个想法后,才由男方出面请的。极少会有人连个招呼都不打,直接冒冒失失的请媒人上门提亲的。

  因此,若仅仅是有这么个想头,多半都会请个同两边都熟络的人,先过来探个口风,要是两边都乐意,再请媒人也不迟。

  出面请人探口风这事儿吧,多半都是男方那边先提出来的。要是女方这边上赶着出了面,哪怕最后事儿成了,也会被人明里暗里的说闲话。

  而贵善家的就是替她娘家侄儿跑来探口风的,相中的自然就是翻过年才十四的俞秋娘。

  ☆、第22章

  第022章

  俞母一听这话不对头儿, 就在心里泛起了嘀咕。

  要真算起来,俞大伯家也不算差了, 就算本身没啥本事, 可好歹他是长子, 得了祖屋祖产, 加上他又是个本分人, 干不出那等子败家的蠢事儿来,这些年里日子倒也过得有滋有味的。问题在于,他家儿子多,成亲又都挺早的, 如今一帮孙子孙女满院子乱窜,生生的就把家底给吃穷了。

  至于他媳妇儿娘家也在上河村,就在往南靠河那边面, 脚程快点儿都用不了半刻钟。也因此, 哪怕俞母跟那家人并不曾打过交道,可同在一个村里住了这些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哪可能不知晓互相的底细呢?

  那家祖上倒也给留了几间房舍, 可惜全是泥墙茅草屋, 也有几亩旱地,就是一年也出产不了几石粮。这要是旁人家, 但凡农闲都会出去寻份短工,好赖也能赚几个钱贴补家里,可他们一家子全是窝囊废, 只埋头一门心思侍弄田地,饥一顿饱一顿的凑合过着,要是摊上年景不好的时候,就勒紧裤腰带熬日子。

  俞母就想不通了,这种人家咋好意思上门说亲呢?

  像展易,好歹也有一身的本事,她家二小子回来后也说了,满娘家里全是肉,敞开了吃都吃不完,瞧着小脸都圆了一圈,可见是真没遭罪。换成她大嫂娘家侄儿,只怕滚圆的姑娘嫁过去,不出一个月就能瘦成竹竿子了。

  碍于那到底是夫家的大嫂,俞母倒没把话说得太直接,只道秋娘年岁还小,前头还有仨亲哥都没娶媳妇儿,不急着给她相看人家。

  按理说,这话的意思挺明白的,可不知道贵善家的是真没听懂,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只一叠声的夸赞着娘家侄儿干活卖力人又老实,连道跟秋娘配得很。

  俞母心道,合着我闺女就只配嫁个木头桩子?还是连自个儿都养不活的那种?

  这大过年的,俞母是真不想把关系闹得太僵,忍了又忍,索性问起了大侄女的亲事。

  贵善家的一进门就开始生儿子,麻溜的生了五个儿子,才得了个宝贝闺女。也因此,贵善家那闺女比秋娘还小了一岁,翻过年也不过才十三,自然是不曾说亲的。俞母也没说啥,问了两句侄女的亲事,后就转了话题,连声道要是她娘家有个干活卖力人又老实的侄儿,一准叫秋娘嫁过去,这可是亲上加亲的好事儿!

  于是乎,贵善家的兴冲冲的来,气呼呼的走。

  俞母不理解她,她何尝不一样懂不起俞母吗?这长得跟花骨朵似的满娘,说嫁就嫁了,嫁的还是山里的猎户。那模样还略逊一筹的秋娘咋就不能嫁给她娘家侄儿了?好歹她娘家还有几间房舍几亩薄田,再差还能比嫁到大山里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