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7节(1 / 2)





  话是这么说的,可他也不是全然没脑子,回家以后仔细琢磨了一下,还是忍不住先跟他爹提了这事儿。

  “爹,妹夫说,年初那会儿,他碰上那帮混小子时,没人提过还漏了一人,说来他还特地仔细清点了人数,又挨个问过了,愣是没人发现少了人这事儿。”俞家老二也不是那等爱管闲事儿的人,可到底是一个村子的,只是问一声的话,倒也不费什么劲儿。

  关键是王家太惨了,如今老的老小的小,唯一的壮劳力还断了腿。这开春也就罢了,多少还能寻些活计,再说家里也能余些米粮,可等入冬后呢?全家都等着扎脖算了。

  俞父听儿子这么一说,一开始没吭声,思量之后才叫他别管这事儿。

  从出事到如今,眼瞅着都快有两个月了,折腾这些有意思吗?那王家倒是想央人进山替他们寻儿子,可一来没人愿意初春就进山,二来则是因为他们家穷得叮当响。

  按说这一个村里的,相互之间帮个忙也是正常的,像婚丧之类的,连钱都不用出,人家就会上门帮忙。可上山寻人那不叫帮忙,那叫卖命!王家亲眷都没帮着出头,他们俞家跟那边可没沾亲带故的,管那些事儿干啥?

  理是这个理,可他心里咋这么不是滋味呢?

  ……

  比起看着粗枝大叶,实则心里总揣着事儿的俞家老二,俞小满那才是真真正正的没心没肺。

  先前没提起时,她压根就不想念她二哥,哪怕后来展易拿了蓑衣等东西回家,她也就一拍脑门,想着等下回展易要是再下山,多捎带两只**,就当是给二哥解解馋。

  结果,想着想着,她又给忘了。亏得展易惦记着这事儿,回头给他二舅哥特地留了野味,却不是鸡,而是两只灰兔子。在他看来,鸡这玩意儿村里又不缺,就俞家那条件,要吃鸡肉还是容易的,兔子就不同了,没点儿手段那根本吃不到嘴里,再说烤兔子可比炖鸡方便多了。

  两只野兔,叫俞家老二吃了个肚儿圆,谁叫展易送野兔来时,恰逢俞母去镇上了。这不是天赐良机又是啥?他直接叫秋娘,把两只兔子一并烤了,只给他娘留了一只腿,其余尽数吃光。

  俞家老二是这么想的,孝顺爹娘是应该的,可没人说也要孝顺大哥吧?妹子家不计前嫌的送来吃的,就该痛痛快快的吃一顿,然后把这份情牢牢记在心里,回头多弄些好东西给妹子家送去就好了。

  可怜俞家老二完全不知晓,他妹子压根就不带惦记他的,只顾着天天喂鸡种地,小日子过得悠哉舒坦。

  对了,她已经连着两个月不曾下山了。

  展易哄着她是一回事儿,更重要的是,她的确没啥事儿要出门的。家里米粮是尽够的,野味更是几乎天天都有新鲜的,尤其之后几次展易出门,每回都会给她捎带些东西,倒是有多稀罕,却都是她喜欢的。

  比如说,一包花生种子,半包芝麻种子,还有一面带手柄的小铜镜。对了,展易还特地跟人家镇上豆腐坊买了好些卤水,为此还再三保证绝不会来镇上买豆腐跟人家抢生意。

  有了做好的卤水,家里的饭桌可算是丰富许多了。先前,她只能用小石磨磨豆浆喝,甜的咸的,她都喜欢,可喝多了也就没那么稀罕了,如今有了卤水,天天都能有新鲜豆腐吃,自然也有不少带豆腐的菜了。

  说起来,去年那会儿,因着是从初秋到隆冬的,其实俞小满并不是很适应。而今年,却是从隆冬到入夏,那感觉却是完全不同了,她非但适应得愈发好了,且愈发喜欢这绿意盎然的深山了。

  没事儿喂喂鸡,除除草,种种菜,再去鸡窝里摸几枚鸡蛋,拿了针线箩子做活儿,不然就可劲儿的祸害肉啊蛋啊菜啊。

  就俞小满那做饭习惯,做出来的饭菜那味道确实好,可换户人家都不带叫她这么糟蹋东西的。说真的,要想饭菜美味,除了厨艺之外,还得食材好,外加多搁油盐酱醋。哪怕炒个小青菜好了,清水煮的,跟放半勺油能一样?还有,谁家做个豆腐又放辣子又搁酱料的?甚至还有油炸豆腐块!

  也就是展易有一身打猎的好本事,他又格外得宠媳妇儿,这才由着俞小满瞎糟蹋东西,好一个劲儿的叫好。搁谁家能一天三顿都见荤腥的?就连早饭配粥的小菜,那里头也是搁了油的,更别提最近家里鸡蛋多了,她又开始摊鸡蛋饼,还往里头搁腊肠、麻辣鸡杂。

  搁旁人家里,她这样的做派叫做败家娘们,可展易吃过饭菜后,却觉得自家媳妇儿哪哪儿都好,换别人能想出鸡蛋灌饼这种吃食吗?肯定不能,起码他从没见过。

  一晃时间就到了六月,在秋收之前,俞父的四十岁生辰先到了。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亲们关心,你们蠢作者的爪子烫伤没严重到要去医院的地步,就买了支烫伤膏自个儿抹着,已经差不多好了。

  对了,基友跟我吐槽说,看了个穿越种田文,女主家是连温饱都没解决的穷苦人家,结果穿越女一过去就做了顿丰盛的,直接把油用了半罐,祸害了一堆好吃的,然后得到了全家人的夸赞。

  我:…………

  想起小时候在我奶家,我把厨房里的白糖都给吃了,她差点儿没拍死我→_→

  ps:俞小满不是厨师出身,她的厨艺其实也就一般般,只是她舍得祸害东西。

  pps:今天有全职高手,我喜欢黄烦烦和王大眼!看我大小眼萌不萌?o_o

  ☆、第37章

  第037章

  这年头, 人们的寿数普遍都不高,长命百岁有时候真的仅仅是一个美好的祝愿罢了。真实情况是, 能活过六十花甲之龄的, 就已经算是高寿了。

  所以像俞父这种四十岁的整生辰, 但凡家里有这个条件的, 都会大办一番。

  其实吧, 就他这般岁数,搁在旁人家里恐怕早已是孙子孙女满地跑了。不说旁的,就单说俞父他大哥,论年岁也就比他年长了两岁, 可人家不单自个儿成亲早,连底下的儿女也一样早不早的就娶妻嫁人。到如今,俞大伯何止是孙儿绕膝, 再过个三五年的, 就连他大孙子都可以娶媳妇儿了。

  瞅着离自家才十来步远的大哥家,再看看自个儿这冷冷清清的院子,俞父抽着旱烟还不忘长吁短叹。

  他本就不善言辞, 只是越是临近生辰之日, 就越是忍不住愁绪上心。

  说来, 他这辈子也没啥旁的想头。年轻那会儿就惦记着能尽量多赚些钱,买几亩地盖几间房, 好过媳妇儿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等到老了,他判的也就只剩下儿孙绕膝了。

  可偏偏他都眼瞅着四十的人了,被说孙儿孙女了, 就连儿女里头成了亲的也就仅有满娘一人。可满娘还不曾怀上不说,就算将来有了孩子,那也不是他老俞家的人,估计都不带往他跟前凑的。

  想起满娘出嫁近一年来,只往娘家跑了一趟,前后待的时间甚至还不到半个时辰,俞父就愈发心里不是个滋味了。

  都说闺女是替人家养的,天生的胳膊肘往外拐,这话真是一点儿也不错。还好他原就没抱什么希望,闺女嘛,嫁就嫁了,嫁人后日子过得好是她有福气,过不好也怨不得旁人,怪只怪自己命不好。

  唉,说来说去,儿子孙子才是他老俞家的命根子啊!

  俞父只心心念念的盼着儿子赶紧娶媳妇儿进门,好替他老俞家开枝散叶。

  而俞母其实也是差不多的想法,不过,跟只会待在家中长吁短叹的俞父不同,俞母原就是个能耐的,眼见大儿子的亲事自个儿做不了主,立马将目光放在了二小子和三小子身上。尽管上河村这一块都是乡下地头,可多少还是讲究长幼有序的,像长孙之类的,最好还是出在长房比较好,这也是为何俞大伯会比俞父成亲早的原因。当然,闺女就无所谓了,横竖她生了啥都跟娘家没太大关系。

  早不早的,俞母就将整个上河村百来户人家都扒拉了一遍。虽然她私底下更偏心大儿子一些,可对于另两个儿子也是放在心坎上的,也正是因为如此,细细的扒拉过一遍后,愣是没寻到一户满意的人家。既然村里找不到,那就只能扩大范围,这就有了先前下河村冯家姑娘那事儿了。

  咳咳,尽管事情没成,可也间接的表明了俞母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