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7节(1 / 2)





  曾文芳喜不自胜,看来,这个春节注定能赚一大笔钱。有了这笔资金,得想想,明年开春能做什么生意。这样一来,“哈哈……”后年,她就可以在镇里筹备一间毛织厂了。

  这种生活确实相当美好,这是曾文芳的心声。

  周日傍晚,曾文芳与罗明友一起去车站。果然,还是那部四轮小货车,还是那位年轻的小伙子司机。货车的货厢里,堆得满满的,都是衣服。

  “一共七大包!”小伙子拿出一封信交给曾文芳,“你看看信,就是上次那个送你坐车的大姐给的。”

  曾文芳一看,果然是梅姨的笔迹。一封信,写了这次进货分摊的费用,告诉曾文芳她店里卖得最好的几种款式,还说了下次进货的时间。信封里面还有两张进货单,除了曾文芳托上去的一张,还有一张是梅姨自己写的,是她积压的货单。

  曾文芳收好这些单据,要给小伙子付运费。小伙子嘿嘿地笑道:“那位大嫂已经付了运费,还说,以后你要托信,还是托我拿给她。”

  曾文芳感激地道:“好,这位大哥哥,谢谢你哦!”

  “小姑娘,你叫文芳吧,我叫黄小武,你就叫我名字吧。”

  “小武,这名字好听。我还是叫你武哥吧。”曾文芳虽然是四十多岁的灵魂,可如今也不过十四五岁,让她叫一位二十多的小伙子名字,她还是不好意思。

  “好的,文芳妹妹。”小伙子乐呵呵地说。

  通过几次接触,他对这位小姑娘印象特别深。除了托信、托衣服,他记得这位小姑娘还与另两位小姑娘托运了几次柿子。柿子钱,还是他收了再交给曾文芳的呢。如今,他们也算熟人了。

  第六十章 两家聚餐

  曾文芳与罗明友回到石阶村,曾国生夫妻与文峰兄妹都已在罗家。同年娘朱秋容与王娟英正在准备晚餐,小红与文雪也在帮忙洗菜。三个小男孩却不知道跑哪里玩去了。

  曾国生在清点卖剩的服装,听到拖拉机的“突突”声,急忙跑到院子里来。

  罗明友把车停在院子里,曾文芳从车上跳下来,喊道:“爸,我们回来了!”

  “啊,这么多货?比上次还多?”

  曾国生没想到拖拉机里装得满满的都是袋子。

  曾文芳解释道:“不多,我们上次的货才卖了一周,就剩下不多了。还有一个月八天才过年,估计还要进几次货才够卖呢。”

  “可是,那么多人已经买了新衣服,后面买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到时候这么多卖不出去怎么办?”曾国生还是有些担心。

  罗明友却道:“那有什么关系?卖不完就明年再卖呗,衣服又不是水果,放不坏。”

  曾文芳笑了,也没有反驳。爸爸与同年爷比,确实缺了点气度。人家日子过得比自家好,肯定是有原因的。

  “还有三包是梅姨积压的货,她只需收回成本。我们可以看看情况,能卖高点价当然最好,如果不好卖,就低价卖出去。”

  “哦!”曾国生恍然,原来还有三包不需要本钱的货在那里呢。

  两家人一起吃过晚饭,罗明友把一盏亮晃晃的大灯接出来,在院子里高高挂起,大家在灯下清点服装,把服装分好类,准备好第二天要摆卖的货物。

  这一次进货主要是补货,但据梅姨这些天观察,今年男装还特别流行“夹克”和化纤面料的西装。所以,曾文芳还想亲自去进一次货,再拿一些不同款式的货来。

  最好,能带母亲一起去,让母亲慢慢熟悉行情,以后,即使自己在外面读书,家里人也能做好这个生意。

  回到曾家时,已是晚上九点。

  “一家人都跑哪去了?”曾国生回到房里,刚开了灯,外面就传来老太太满是埋怨的声音。

  “妈,我们去我同年家吃饭了。”曾国生解释道。

  “吃饭?他家杀猪了?”老太太奇怪,罗家这么早就杀猪了?

  往年,曾国生也会到罗明友家去做客,但全家人一起去的,一般都是罗明友家杀猪这一天,客家人俗称的“杀猪菜”。

  客家人一般是请人来杀猪,留下猪血(客家人称为猪旺)、猪杂、猪头、猪尾等给主人家,其他的就拿去卖钱。而主人家往往也会趁这一天,摆两三桌,请亲戚朋友来吃一顿。

  “妈,他家的猪还没有杀呢,不过,明友他、他今天买了些好菜,邀请我们一起去吃。”

  曾国生是敦厚之人,不太会撒谎,这话说得不甚流畅。

  “妈,您就别问了。他们分明是一起合伙做生意,赚钱了,所以在一起庆祝呢!”

  黄春莲走过来,眼里流露出羡慕嫉妒之情,语气里满满的嘲讽:

  老太太讶然:“真赚钱了?”

  曾国生一怔,低下头道:“妈,还没回本呢,哪有什么钱赚?”

  曾国生这也是太实话,因为曾文芳又把本钱与盈利都拿去进货了。这次补的货都是比较贵的,本钱要得也多。

  “没钱赚做什么生意,看你们每天早出晚归。做饭、喂猪、喂鸡都交给了小孩子,也不怕他们弄出什么事来。”

  听得儿子这么一说,老太太更不满了。她看不惯三儿媳妇早出晚归的样子,好像做什么大事。

  这些天来,老太太最不习惯的,是这个三儿媳妇越发大胆了。以前,只要自己眼睛一瞪,三儿媳妇就低下头,唯唯喏喏。如今,面对自己却能面不改色。晚归也不心虚,仍大大方方的,自己训斥她,她也不低头,还学会了顶嘴与辨解。

  以前这个时候,村里妇女和自己几个儿媳妇都要上山割草、砍柴。今年秋收之后,不见三儿媳妇跟着大家一起去割草。她以为三儿媳妇不满自己每次都拿她家的柴火,她还为此事训斥过。

  可是,后来,三儿媳妇去了两三天娘家。过了七八天又回了一趟娘家,竟然让罗明友用拖拉机运回了两大车柴火。

  那天,她看到坪里堆得像小山似的柴火,惊得目瞪口呆。

  “一个冬天的柴火就这样备足了?”她喃喃自语,好半天回不过神来。

  大儿媳妇与二儿媳妇眼红得不得了,争着来到她跟前说:“妈,以后你就拿阿娟家的柴火烧吧,她家一下子就弄回这么多柴火,半年都烧不完。”

  老太太白了两个儿媳妇一眼,气道:“这还用你们提醒?这么多年,哪一年我不是烧她家的柴火?有时拿你们一点,只是意思一下,免得村里人说我偏心。也免得人家说你们不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