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chapter10(1 / 2)





  chapter 10

  甜言蜜语没有/但却有我这个好友。——梁汉文《七友》

  进入三月,天气回暖。寝室里不开空调也无伤大雅。楼下的枝抽出一丝半点的绿色,有北归的鸟儿停憩,由是已经知道,春天的脚步正向这个乌压压的城市迫近。

  那天晚上和倪一鸿聊过天之后,冬青一直没再打开过qq。

  那晚十二点,冬青接到了专业老师汪老师的微信,询问她愿不愿意过来帮一个忙。

  汪老师是冬青的设计课老师,他是毕业于某南方老八校的研究生,毕业之后任教于江城,除了日常教书,他偶尔也会接一些工程。这一次的项目就在江城不远处,汪老师着手了一个距离江城一百公里之外的山村的民俗改造。村庄的书记说现在已经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打算开发山村的旅游业,希望在保留村庄风情的基础上,使得原本有些杂乱、零散的村落更加适合走发展旅游的道路。

  “中国建筑的未来在乡村。”

  当科技的发展到了一个高速阶段,城市的规模和人口都过度饱和,像箩筐装满的铅铁;而今城市的规模愈来愈大,各类异形奇特的建筑拔地而起,若让人说起来某某古都的城市印记,旅人到那个地方第一眼看到的是钢铁柱石,而不是曾经鲜活、透气,会呼吸的城市的独特标记。

  故而现在有人发现了,背离着大流,往人迹罕至的地方去,离开一座座如此相似的钢铁玻璃混凝土之城。恰巧就是这些人似乎拥有着更多的财富积累,也就是建筑设计行业最有潜力的甲方。

  接到邀请的时候,冬青完全没有考虑她三月中旬要去北京参加q大研究生的复试。

  这也是她第一次接触到关于民宿改建的实践项目,错过之后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再次遇上。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汪老师也说:“建筑学虽说有一个‘学’字,但却是一个实践性非常非常强的专业。”

  三月初,冬青和汪老师,还有一位城乡规划的同学祝松明一起来到回潭镇。

  他们从镇口的客运中心下了大巴。

  小镇不算热闹,街边的门面有些灰黄。他们在住地落脚,项目负责人很快来接应汪老师,大概聊了聊这个镇子的历史人文,吃过午饭小小休息了半个小时,他们出发到镇子西边的河西村,那里就是本次改造项目的中心地带。

  回潭镇名中带水,顾名思义,在这个镇子上曾经流经了一条充沛、涓流的水。说曾经,是因为这一条溪流差不多已经干涸,冬青一行人去看的时候只看到了一条一两米宽的河沟。水里脏兮兮的,绿色的浮植向一层膏油,水中垃圾堆积,能清晰看到方便面的包装、白菜梆子,甚至还能看到卫生巾、避孕套缠住水草在浅浅的水中招摇。

  冬青有些轻微的洁癖,虽说在专教“混迹”几年,已经练就了抵抗力,但是生活在城之中久了的人呀,看到这样的场景难免神情艰涩。

  祝松明站在她旁边,给她递了张纸。

  “谢谢。”冬青微微一笑,考虑到旁边还有不少村民,她只不过把手帕纸收了起来,强忍住那种异味带来的不快。

  汪老师见多不怪。

  负责人引着老师向前走了几步,冬青和祝松明两个学生也丝毫不敢怠慢,更加认真严肃地对待起这件事情来。

  原来当年江城沦陷,这个小镇曾经被短暂地设立为临时政府。现在荒废在此的村落,正是七八十年前小镇里最繁华的地方,因河而设的老商业街道还依稀可见它行驶而过骨碌碌的车轮,哒哒的马车,喧嚣闹市,还以空气中弥漫的河鲜味道与贩卒叫卖之声。

  “之前这条老街是最繁华的,挨着潭河,那时候的陆运不比现在呀,几乎物资都是从长江运过来,再沿着上游一路运到这个镇上来的。”

  “那时候只知道重庆后方,西南大后方,哪能想到这个小镇还有过这样的殊荣?”祝松明道。

  冬青:“今天知道了呀。”

  见多而识广嘛。

  据了解当时镇上最大的地主姓任,这一条商业街的商户几乎都是他家的产业。这位地主除了在本地做地皮的生意之外,还长长坐船南下到南京上海等城市,参与了不少洋货的生意。巧在这位儒商受上海的影响颇深。那时候上海的租借广布,尖券、圆顶等等西方的建筑元素随处可见。

  回到回潭镇之后,地主在当地大石块堆砌的块体结构进行了改良。

  建筑的下部还是传统的柱石水泥堆砌,而在高层顶部则是用了当地后山常见的竹木。老屋用特殊的材质创造出一种特殊异形的“欧式风”。用竹排搭成的尖顶搭配着敦厚的岩石墙体,大大小小的灰蓝或者褐红的岩石站立在地上,相对轻盈的竹排像是外伸出来的植物,从房子的上部生长出来。

  同样传统的材料,一轻一重,一半按着欧式的尖顶样式,外伸的阳台,徐徐微风吹过的时候,行走在石板路上的人遇见另一个空灵的小镇。

  负责人描述之下,曾经主街美丽的房子就是这样。

  回潭的房子,安居的娘子,是当时人人皆知的俚语,这个小镇下游二十公里外的安居镇有美丽漂亮的女人;这个小镇上,有着最美丽最漂亮的房子。当用女人和房子放在一起的时候,可以见得那时候到底美到了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