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90节(1 / 2)





  谢谨行先从地上起来,依着太上皇的意思坐到一旁;韩端也坐到了另一侧,抬眼看向太上皇,目光清明而坚定。

  他老实说起谢谨行发现穆钧存在的事,当年之事已经无法追究,他们就想找个合适的时机再带穆钧回临京。现在穆钧回去,不过是羊入虎口罢了!

  韩端说完,目光在谢谨行身上转了一圈,对太上皇说道:“孙家人何其嚣张,当初要不是孙家子害慎之落水,慎之也不会落下足疾。偏他们连句道歉的话都没有,轻飘飘一句‘闹着玩’就揭过了。”韩端神色认真,“连对慎之都如此,我怕表侄回了京,没几天就被人连着骨头吞了!”

  韩端与谢谨行的字都是年少时的老师给起的,韩端字行之,谢谨行字慎之,都是从名意取的字。

  谢谨行对此倒是表现得云淡风轻,仿佛丝毫没把自己的足疾放在心上。他叹着气说道:“那么久以前的事,亏得你还记得。”

  经韩端这么一提,太上皇的脸色顿时变得不太好。

  孙家确实太放肆了,他好好的儿子,被他们孙家女儿弄得得了疯病,时不时会发作一次;他好好的孙子,也被他们孙家派人弄死在乱军之中。

  连慎之这个他十分看好的孩子,也被他们孙家养出来的好儿子弄得落下足疾,从此无缘仕途!

  想当年,多少人看好慎之这孩子?要不是落下足疾,不知多少人想把女儿嫁给他!

  现在虽也有不少人愿意与谢家结亲,条件却远不如当初那些人家,硬生生让慎之蹉跎至今……

  可惜当年他又是气怒又是伤心,气急之下没有深想,直接传为给儿子,再不理朝中之事。如今孙家坐大,在朝中已结下无数盟友,连行之这么出色的孩子都要避其锋芒,连慎之受了那么大的委屈都得忍气吞声……

  太上皇话锋一转,问道:“那孩子名字里的钧,是哪个钧?”

  谢谨行答道:“‘秉国之钧’的钧。”

  “选得不错,”太上皇满面伤心,“应该是宣义给他起的吧?”

  谢谨行摇摇头,表示自己无从得知当年之事。

  太上皇却笃信了这一点。

  即便身死魂消,宣义对这个孩子仍怀有希望,期望他将来能成为辅佐君王的能臣,所以才让遗腹子以“钧”字为名。而“秉国之钧”出自《诗三百》里的《节南山》一诗,写的是朝廷昏聩、权臣跋扈,百姓怨声载道,宣义当时肯定很失望吧,对他失望,对赵家皇室失望,对赵家朝廷更失望!

  “我要回京去了。”太上皇对谢谨行两人说道,“你们先替我照顾好钧儿。”

  谢谨行与韩端对视一眼,知道这关算是过去了。

  他们齐齐应下,依着太上皇的意思退了出去。

  第108章

  谢谨行与韩端出了开善寺,对视一眼,韩端冷不丁开口问:“此事和你无关?”

  韩端问得含糊,谢谨行却听懂了,他是问太上皇与穆钧他们见面是不是他的手笔。

  谢谨行含笑说道:“这么直白地问出口,倒有点不像你。”

  “我们目前算是盟友。”韩端淡淡道。他知道太上皇有多后悔当年之事,更清楚这些年太上皇因什么而噩梦连连,刚才才会用谢谨行足疾的事示弱。

  但既然是盟友,韩端不想在这节骨眼上相互猜疑,毕竟目前穆钧确实是个很好的储君人选,这次穆钧还意外在太上皇那边过了明路,他和谢谨行要是闹崩了对他来说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谢谨行见韩端神色认真,便也正经说道:“不是我。”

  兴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他安排盛景意和穆钧到县里就是想避免让别人太早认出他们,没想到太上皇居然会在黄天荡碰见他们。

  他连太上皇来了钟山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安排太上皇去黄天荡?

  太上皇待他们不错,只是或许是当初南渡把赵家皇室的锐气都磨光了,他们耳根子都软,容易听信别人的话,等事情已成定局他们又止不住地后悔。

  当年忠武将军领着王师北伐,形势一阵大好,几乎要为朝廷拿回北地了,却被主和派以“莫须有”的这种荒谬理由进谗言冤杀!

  当年宣义郡王一家造反之事也是如此,当时实际上并没有确凿证据,孙家却直接把谋逆罪名坐实了。

  韩端和谢谨行本质上并不是多忧国忧民、刚正不阿的人,只是这种因为担心自己地位受到威胁就谋害忠良的事他们还真做不出来。

  谢谨行说不是,韩端便也不再问,在分岔路与谢谨行分道扬镳。

  太上皇到底已经退位了,性格又时常犹豫不定,他们不能把太多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还是得按照本来的计划徐徐图之,慢慢剪除孙家在朝野上下的羽翼。

  谢谨行折返上元县时已是用午膳的时辰,盛景意和穆钧都挺沉得住气,先招呼谢谨行坐下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早上谢谨行赶往开善寺前已告诉他们那人可能是太上皇,盛景意见谢谨行回来时神色轻松,便知道这一关算是过去了。

  等谢谨行草草用完午膳,盛景意才问起开善寺是什么情况。

  谢谨行略去韩端拿他卖惨那段,简单地把事情和盛景意两人说了,让他们稍安勿躁,该干什么干什么。

  盛景意两人乖乖点头。

  既然太上皇没有责难他们隐瞒穆钧存在的意思,代表着韩端与谢谨行所谋之事大有可为!

  果然,没过几日,临京那边便传来消息,说是太上皇一系的人公然表示孙皇后之子痴傻愚钝,不堪为太子,要立太子须得从宗室之中择立!

  而且连极少露脸的太上皇都当众反对立孙皇后之子为太子。

  当年英宗皇帝与如今的太上皇,可都是从宗室之中选出来的,这种事在赵家皇室之中并不稀奇。

  只是这次太上皇态度这样坚决,着实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孙家人更是被打得措手不及。

  盛景意听到这个消息,觉得太上皇可能是真心疼爱过宣义郡王的。

  只可惜这份疼爱来得太晚,宣义郡王就算泉下有知,只恐怕也不会觉得多高兴。

  世上没有后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