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63章君子善利器(1 / 2)





  朱棣宣布北平改名顺天府,为行在,迁都意图昭然若揭。

  有人坐不住了。

  朱棣一旦迁都跑回北方,将远离南方政治势力,而中央集权制又能保证朱棣牢牢掌控全国,这大明江山他就坐得稳如泰山,建文旧臣再想搞事基本无望。

  必须反对朱棣迁都。

  朝堂上反对声如浪潮,私下里,一些人的目光落在了黄昏这个“神棍”身上。

  除了朱棣和道衍等几人,大部分人都被蒙在鼓里。

  以为黄昏真是个可以推知后事是神棍。

  当然,这事有点搞笑,黄昏确实是可以预知的,而且对永乐年间的事比较熟稔,被黄昏忽悠过来又忽悠过去的反而是朱棣,只不过迫于封建时代的思想,黄昏不得不这样做。

  已简在帝心,又不是要和朱棣抢江山,没必要再装神棍。

  黄昏哪知道他被盯上了。

  熬了十来天,好不容易把甘油和香精弄了出来,正在书房里殚精竭虑思考如何量产这两样时,许吟来了。

  这些日子他受黄昏委托,一直在暗中追查刘莫邪。

  直入主题。

  说跟踪刘莫邪颇有收获。

  黄昏大喜,压低声音问,“刘莫邪到底和哪些人走的比较近,其中是否有御史大夫景清?”

  许吟明显愣了下,缓缓点头。

  黄昏抚掌长叹。

  果然,该来的还是要来,景清再这样下去,历史又将重演。

  继续问道:“除了景清,还有谁?”

  许吟缓缓说出了一串名字。

  黄昏:“???”

  心里懵逼,面上却不动声色,许吟说的这几个名字他实在是太熟悉了,金幼孜、杨溥、杨士奇、李景隆、夏原吉、蹇义、李至刚、郁新、解缙等一长串名字。

  看起来似乎没问题。

  这些人都是建文旧臣,且如今又身居高位掌握大权,确实符合刘莫邪结交拉拢的条件。

  但黄昏心知肚明。

  不说其他人,单说李景隆、杨溥和杨士奇,这三人根本没有反朱棣的意思。

  何况这里面除了李景隆,全是文臣。

  没一个掌握兵权的武将。

  这不符合建文旧臣做事的目的:他们要想推翻朱棣,必须有掌控兵权的武将配合,否则一群文人靠什么杀朱棣?

  嘴皮子么。

  不着痕迹的问道:“在调查刘莫邪时,你是否被她发现了?”

  许吟摇头。

  黄昏又问,“你觉得这些人是上元大火案的始作俑者?”

  许吟摇头,“不像。”

  黄昏长出了口气,刚才那一瞬间他确实在怀疑许吟,以为许吟也是建文旧臣的人,故意用这些人来迷惑自己,或是借刀杀人。

  须知这些人都是朱棣的心腹。

  许吟没嫌疑。

  许吟若是建文旧臣那边的人,会趁机糊弄自己。

  问题应该出在刘莫邪身上,这老妇人近期结交的都是备受朱棣信任的臣子,可能知道有人在调查她,故布疑阵。

  既然没发现许吟,那很可能是锦衣卫。

  沉吟半晌,“你先回去。”

  许吟起身离去,走之前颇为奇怪的说了一句,这几日城中广泛流传,闹得人心惶惶,说莲花桥畔平康坊黄观侄儿黄昏有关于北平的谶语。

  黄昏大感意外,“我什么时候说过,又说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