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权臣的宠妻(穿书)第8节(1 / 2)





  江氏轻声道:“蔓姐儿胆子越发大了,那是官老爷们的事,以后莫要掺和了。”

  杜秋蔓点头应下,并未往心里去。

  有了县令的带头,城中富户们也都多多少少捐了些粮食出来,却无人敢雇佣流民,显然大家还在观望。

  “一群胆小如鼠之辈!”周达嗤之以鼻,“一个个家里都蓄着豪奴,哪些流民弱的连吃饱饭的小娃娃都能推倒,有什么好怕的!”

  墨书道:“以前有过雇佣流民反被流民抢了主人家财的事情。”

  “咱们县?”

  “不不不,是旁的县。”墨书补充道,“前头的那位钱大人恨不得将流民都赶走,让他们喝口水都觉得亏了,哪里会放他们进来。”

  “哼,待本大人将水渠修好,县里的这群人也就知道本大人的厉害了!”周达信心满满,这是他上任后的第一件立威大事,做成了后再发布什么命令也就方便了。

  接下来的大半个月,周达又是忙春耕,又是忙收粮,又是忙修水渠,一派亲民的作风赢得城中不少百姓的好感。

  杜秋蔓也松了口气,看来这位县令是来求名的,这倒是方便她行事。县衙在清点了城中富户们捐的粮食后,便统一在城南设置了粥棚。捐粮的各户都派了人来帮忙,周达一事不烦二主,以县令的名义捐的粮食直接交给杜家来一起煮了。——实在是衙门里能用的人太少了。

  四周人家瞧见杨明昭小小一个人将两个粥棚管理的井井有条,啧啧称奇。纷纷私下里打听那杨小公子与县衙到底是什么关系。得知竟然只是因为之前杜府施粥的时候被微服私访的周达遇到后颇为赏识,一个个的大呼后悔!他们家的小公子们虽然没这么能干,但也不差啊,不过是施个粥,比读书识字简单多了。就凭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举动就得了县令大人的青睐,太划算了!

  再后面施粥的几日里,城中百姓们便看到了不少读书的小公子们都站在粥棚旁帮忙,希望能与县令来个“偶遇”,周达知道后一个人偷偷乐得许多,浑身舒坦。

  杜秋蔓趁机买了一房下人来进来,身契都签在她手里,用起来比范氏等人要放心多了。

  范氏警觉,阻止道:“大小姐您是回老宅尽孝的,有珍珠与玲珑二人伺候也够用了。不是老奴故意阻拦,只是府里老夫人崇尚节俭,您原先就是冲撞了老夫人,若是能讨的老夫人的谅解,肯定能很快便回到京城的。要是老夫人知道您又买了一房下人,怕是不喜的。”

  杜秋蔓巴不得老夫人不喜,她还真不愿意回京城。在老宅,这里就她一个主子,身份上是最高的,若是回到京城杜宅,她就没有身份上的优势了。听范氏这么一说,买下人还能得罪到老夫人,真是一举两得啊,顿时就将范氏的话当做耳旁风。范氏恨得要命,暗中写好信将杜秋蔓做的事都记了下来,偷偷溜出门将信寄到京城去。

  吴春家的是本本分分的田户,去年大旱,家里实在过不下去,娘老子还有媳妇都饿死了,只留下两个娃娃。他虽是个壮劳力,但还带着两个孩子又不愿意和孩子们分开,很少有人愿意买下他们一家,哪些想买的也是不怀好意,多半都是将主意打在他的一双儿女身上。没想到杜家大小姐愿意收留他们,还将大妞要到身边去伺候,狗子当了府里小公子的小厮,而他自己则是当了门房。吴春当场就给杜秋蔓磕了好几个头,愿意一辈子给大小姐做牛做马。

  杜秋蔓又给王大成俩口子的派了差事,让他们负责帮知味轩每日运送蔬菜,顺便也将菜送到杜宅来。王大成住在村子里,菜都是农家种的,最是新鲜。如今府里每日都是从县城里直接买菜来吃,虽然方便,但也贵些。既然这笔钱都要花的,还不如花在自家佃户身上。

  在施粥完后,王大成家的惴惴不安,没想到大小姐给他们派了一个长久的活儿,俩口子知道后顿时就哭了。回到家里,王大成道:“大小姐是个大好人,咱们要好好干!”

  知味轩陶掌柜原本还不乐意换人送菜,见王大成送的菜不仅质量更好,还比原来更便宜些,顿时就乐了,再面对王大成的时候,也就多了几分笑脸。

  与知味轩的喜气洋洋对比,书坊就有些愁云惨淡了,这三个月来不仅没有盈利,还亏了五十两银子,孙掌柜叹口气:“将账本给老宅送去吧。哎……咱们也瞒不下去了,是死是活,等主家发话吧。”

  第十三章 危机

  杜家老宅里,杜秋蔓正好也在盘账。她们从京城带来五百两银子,来到昌平后,大大小小的开销,如今只剩下三百五十多两。最大的一笔支出是修缮老宅,花了八十两,足够在昌平城内买下一个两进的院子了。

  杜秋蔓又算了算府里的开销。

  清溪书院一年束脩便是十两银子,若吃住在书院,还得再加五两。日常的笔墨纸砚一月就需要二两银子。府里吃的米与菜都是庄子上产的,但茶叶需要额外去买,有时也会在外面买些新鲜的吃食与水果,再加上江氏的补品,府中众人四季的衣裳首饰,下人们的月钱等等……府里一月的基本开销就要花掉三十多两银子。

  待杨明昭在书院读书后,还会有人情往来,相关的考试费用。三百五十两银子,只够他们在这里勉强生活一年,要是遇到紧急的事情,这点钱根本就不够用。

  还好她有叶氏留下来的的产业。

  杜秋蔓合上府里的账本,对江氏道:“姨娘,依照规矩让几个掌柜将今年前三月的账本交来吧。”

  两日后书坊孙掌柜,知味轩陶掌柜,绸缎庄胡掌柜均来到老宅。会客的花厅里已摆上了屏风,江氏带着杜秋蔓端坐在后面。

  三位掌柜互相对视一眼,孙掌柜心里有愧不敢先说,陶掌柜一向机灵不愿冒头。胡掌柜见无人与他相争,便道:“老小儿胡忠年拜见大小姐。”

  他说完后,孙掌柜与陶掌柜这才跟着一并行礼。

  三人将账本交上。江氏道:“胡掌柜先留下,孙掌柜陶掌柜二人去偏厅喝茶。”

  待孙、陶人离开,胡忠年道:“去年岁末,绸缎庄结余白银三百两,遵照夫人的吩咐,已将二百两兑成银票送入京城府中,剩下一百两留在铺中以做周转。如今正是春蚕吐丝,现已支出八十两向农户与织女们收购蚕丝与绸缎,还余二十两用作日常开销。”

  杜秋蔓翻看着手中账本,他所说的与账本倒是一致。但胡忠年是绸缎庄第二任掌柜,米氏的心腹,杜秋蔓对他的话在心里打了个折扣。

  第二位是陶掌柜。

  “这几年年景不好,天灾连连,去年又是大旱,粮食歉收,连带着县城内所有的酒楼收成都不太好,知味轩勉强在个不赢不亏。去年岁末,知味轩结余白银一百两,换了五十两银票送入京城。”

  杜秋蔓忍不住插嘴:“酒楼还剩五十两?”

  陶掌柜不急不忙道:“酒楼不比旁处,我们掌着吃食,如今什么都不比粮食重要。五十两银子其中有四十两都是用来购入米粮的,毕竟庄子在县城外,万一出什么事,城门大关,里外不通,所以城内也得多多存粮以防万一。”

  杜秋蔓沉思,挥手让他退下,心里却在琢磨绸缎庄与知味轩之间的差异。

  江氏道:“蔓姐儿可是累了?要不要歇一会儿。”

  “不用。”杜秋蔓收回思绪,“让孙掌柜进来。”

  孙掌柜一进屋直接跪下。

  江氏吓了一跳:“孙掌柜,您这是如何?赶紧起来!”现在这个时代封建礼教还没有达到明清那么鼎盛,无论男女跪拜皆是大礼,轻易不行。

  “老小儿对不起大小姐,没有将书坊经营好,请大小姐恕罪。”

  杜秋蔓方才将账本已看完,便道:“孙掌柜你先起来,我并不怪你。”

  此刻江氏拿过账本,惊了一身冷汗:“怎么亏了这么多。”

  孙掌柜垂头,惴惴不安:“去年年初城东的瑞宝堂纸坊将中等纸由原来的一尺一百文涨到了一百五十文,上等纸更是从一百五十文涨到了二百文。纵然我们大量买进,也只是便宜了五文钱。印书用的纸几乎都是从瑞宝堂纸坊进的。我本想去隔壁县找旁的纸坊,却没想到离我们最近的县内的纸也是这个价。一番打听后才知道,这瑞宝堂换了东家。新东家是州府黄刺吏的妻弟柳宝斌,金州下四个县稍大规模的纸坊都被这位柳大人给收了。想要便宜的纸,只能去其他州府,但这样一来路费也要耗费不少。去年时,书坊里还存了不少纸,如今纸都已快用完,只能硬着头皮去买新纸……”

  后面的话孙掌柜也说不出来了,本以为买了新纸印出话本能卖得出去,但纸涨价,书也跟着涨价,根本就卖不出去几册,只能亏在家里,前后一共亏了五十两银子。